Lunar

2015年10月22-23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云月投资合伙人宋斌应邀出席论坛活动,为企业融资专场致辞,发表主题演讲,并就金融改革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控股型基金运作与企业并购需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海外上市分析等热点问题发表专业观点。

宋斌在讲话中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简单化、外延式的扩张发展,进入到精细化、内涵式、以消费升级为主线的深耕细作历史阶段。今天经济转型,弯道超车过程中的减速,是为了更好的再加速。今天的实体经济困难是前期快速粗放型发展的代价,希望能够转化成为今后集约化发展的成本。当前国家层面调动资源拉动投资,主流方向应是基础设施的优化与建设、资源的配置和供给,而对竞争行业应该放开充分竞争。金融与实业、与行业、与产业的结合,应作为金融服务和支持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的环境中,化解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只有在核心股本充足情况下,外部的间接融资和信贷政策才能使上劲,因此更加需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发挥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企业经营和发展模式上的积极作用。控股型基金带来的更多资本加智慧,有利提升企业发展战略水平和整个品牌质量,帮助企业由弱小变为强大,由平庸变为优秀。企业上市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壮大和发展企业,保持领先地位,需要行业的运作、联合与重组,既是公司控股股东、董事会和优秀的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金融资本可以帮助产业资本做的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宋斌详细分析企业选择境内境外不同交易所上市利弊并提出建议,认为在国内市场遇到阻碍之时,转过头来看海外资本市场确实有益,尤其具备相对高的确定性特点,有利于适应资本市场及经济周期的钟摆现象。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不同时,灵活选择不同上市地,应是最佳、最优化、最为理智的选择。特别是将来中国企业,拥有更多海外业务渠道,销售往海外更多产品时,在海外选择上市正是资源优化的选择。因此需要对企业战略规划、资本供给需求,做出周密详细分析研究,策划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上市方案。预期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随着上市制度改革到位,随着中国的产品、技术、工程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将有更多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因此企业家对于引进资金的偏好、合作投资机构的特点、上市地的选择,都可以站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以及整体资源整合的层面思考。

宋斌针对控股型基金独特作用及中国并购事业发展趋势强调指出,我们对企业并购实际最关注的是需求所在,以云月投资的实践经验和取得成果看,投资与并购的目的,一定是要做成一个好企业。企业好,一切都好。企业不好,无论是投资的高手、投行的高手,任何高手出手都无济于事。未来十年中国的企业并购数量会非常大,主题就是行业整合,因为只有通过投资并购,以及之后的深入运营、存量消化、整合市场链、产品链和产权链,才能做成一个好企业。当前中国进行投资并购,实现企业快速超越式发展,缺人不缺钱,缺的是具有很强产业意识的金融产业家和愿意寻找金融产业家合作发展的产业金融家。做一个好的并购,与做一个好的投资,投资机构同样不能仅仅是想象力和助动力,而需要足够的团队、资源和能力,具有突出的控制力和落实力,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动力。

本届论坛以经济新常态时期金融改革与金融服务为主题。数百名金融监管部门领导及中外金融界、投资界、财经界、企业界人士出席此次峰会,聆听到会嘉宾就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构建、金融创新与金融混业发展、普惠金融体系完善与商业银行战略选择、“一带一路”产业布局与投资、融资租赁行业创新与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与PE投资策略、并购重组大时代行业整合投资机遇、不良资产整体环境及趋势研究等专题发表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袁兴永、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庆平、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处长林文顺、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李瑞勇、上海长江联合金属交易中心董事长蒋良德、上海市租赁行业协会会长高传义、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中金佳成董事长陈十游、浙江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微创中国董事长唐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副秘书长玉木林太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助理秘书长Alessandro Zanello、美国阳石管理公司总裁Bruce Thompson、硅谷银行亚洲区总裁兼浦发硅谷银行行长蒋德、国际金融协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郭丰、穆迪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主管史季、法国维迪阿投资银行董事局主席吴亭亭、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陈晓阳、香港创业及私募投资协会会长曾光宇等中外嘉宾亦出席论坛发表演讲参与讨论。

 

宋斌在第十二届国际金融论坛上的讲话及对话实录

开场讲话实录:

各位来宾,下午好!

首先热情真诚欢迎各位来宾参加此次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谢谢大家!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一次国际金融论坛的主题词是金融,主题词中的主题词是互联网金融。就像前不久我出席厦洽会,参加央视对话节目,当时我对现场的主持人陈伟鸿和参与对话的马云几位讲,今天对话的主题是制造业回归的投资吸引力,我怎么觉得今天的会议在这里讨论的内容,更像是一个互联网大会啊?我们这两天的金融论坛,套入了互联网金融的主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会忘记要把金融和实业的结合、金融和行业的结合、金融与产业的结合,作为我们金融各种服务和支持的落脚点和最终的归宿,因此这一个论坛中间环节,我们就是围绕着产融结合这个专题来做。

我们知道,就金融在今天对企业的支持,间接融资过于庞大、比重过高,中国的企业真正最需要直接融资的到位。在直接融资到位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企业要直接到市场上做一个公开融资的时候,这个路是很遥远的。特别是在中国企业上市的历史上,走过的审批制、指标制、通道制等等,非常的遥远。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建设资本市场的过程当中,新发明了新三板。这个新三板对于中小企业服务提供了一些便利的条件。当然它不是上市,不要把它认为是上市,但是它提供了一些便利的条件。我们第一场安排的是新三板与中小企业发展,但是需要注意,新三板只是工具,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可能是我们这个环节要讨论的更加重大的问题、更有意义的问题。

当企业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相当的水平,面临在正规的公开市场上、在全球性的公开市场上进行募资融资发展的机遇。我们知道在前一段时间,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整体的考虑,目前IPO的进程逐步放缓。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疑问和企业上市的这些诉求,我们第二场是希望能够在全球的视野中,为大家、为来宾、为企业们,提供更多的在公开市场上,通过IPO的方式在交易所融资的机会。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你发现了企业即使上市了,上市并不是一个终点,上市恰恰是一个开始,壮大和发展能够做到和保持领先的地位,就需要行业的运作、行业的联合、行业的重组,这是每一个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董事会和优秀的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这个方面,金融资本可以帮助产业资本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第三场安排的是行业并购的内容。

我相信大家今天会不虚此行,只要把今天一个下午听下来,我们会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融资的过程、要点以及意义,都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和把握。

金融界对于实体经济,实际上是最敏感的,也应该是最敏感的。只有扎根于企业的金融,才知道实体经济今天的实际状况。但同时它们也常常无法深刻地理解实体经济在今年来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知道这几年一个非常熟悉、常用的词叫“新常态”,对“新常态”的解释太多了,在今天这个场合、围绕今天这个主题,我所理解的新常态,表现的是方向上的改变,也就是说由过去的中国经济、实体经济,粗线条的、简单化的、甚至粗暴化的扩张发展,简单的外延式的扩大发展,转化成为内涵式的、精细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今天大家可以注意到,在消费升级的历史阶段,开始了新的产业升级。这是我们企业一定要认真思考、冷静、理智的面对,因为它不像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仅是以投资拉动、投资升级带动产业扩张的企业扩张。

下一步我们中国的产业、中国的企业,进入到了深耕细作的阶段。中国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的龙头或者是要点在哪里?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我们讲的科技进步,这与VC有很大的关系。第二个我们讲的是中国的老百姓,辛苦了几十年,在创造财富,在发展社会,同时他们要享受他们的创造能力、劳动成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又成为了一个当前非常重大需求。中国的内需会成为总体的需求,同时中国会对世界做出贡献。

当前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可以讲是处于从1998年经济危机之后的最困难的一个阶段,主要是在一个弯道超车转型过程中的减速状态。当然减速是为了更好的再加速,今天的实体经济困难是前期快速粗放型发展的代价,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今后的集约化发展的成本。

关于今天实体经济的困难,我们在这两天的会议上,听到了很多金融家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大家在会场内外,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简单的希望政府来救实体经济、救实体企业想法是不可行的。我曾经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了很多年,大家现在提出的各种要求,或者是好多想法,在过去几十年都用过很多次,这些方法都不能够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政府更多的是要托人的底,而企业的发展,要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引导和支持。比如说我们政府可以在减负、减税方面做很多的工作,国务院提出来的简政放权,这都是很好的方法和措施。同时减税也可以普惠到我们的百姓大众。

当然在中国过去几十年,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以投资为主体的拉动非常有效。最近国家发改委负责牵头,有一系列的扩大投资的动作,我相信会有好的结果、好的效果。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我们在国家层面上调动资源,进行一定程度投资拉动的过程中,一定是在做基础性的建设,而不能够进入到竞争行业。竞争行业应该放开竞争,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资源型的配置和供给,应该成为政府的主流方向。

中国的企业目前所面临金融各方面的困难,特别是融资的困难,只有在核心股本能够充足的情况下,外部的间接融资和信贷政策才能使上劲。所以中国目前需要更加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它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企业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上,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股权投资还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本加智慧,智慧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订以及整个品牌质量的提升,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是我们要发展股权资本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发展VC,是要帮助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发展PE,是要帮助企业由弱到强,由平庸而变成优质、优秀。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嘉宾对话实录之一:

宋斌:我在投身PE之前,做了十几年的投资银行业务,可能这是秘书长请我上来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的主要原因。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中国人,无论是做股票交易,还是讨论问题,包括人生的选择,往往都很留恋过去。上一场讨论新三板,到这一场我看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讨论新三板。当我们看到IPO形成阻塞现象的时候,很多人还在讨论它的利弊得失、喜怒哀乐,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家、作为一个投资家,他的眼光早已到了不一样的境界,面对全球的资本市场,在考虑我们要做什么。我认为有这种视野的投资家、企业家,是理智的、有智慧的,不留恋过去,不仰望星辰,而往前走。

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投资银行家,也想站在企业的角度提几点建议。第一,在国内的市场遇到阻碍的时候,转过头来看海外,确实有其有益之处。因为我们知道,海外资本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相对高的确定性。当你要把你的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当你要让你的企业股份流动起来,当你需要通过公开募集的方式来获得资金的时候,海外市场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周期和经济周期出现时,这些周期就与季节气候一样真的有周期,就像钟摆到了某个最高点的时候,一定会再返回来。

海外的资本市场,也有它比较好的时间窗口。我不能说今天的海外市场,是否是一个最合适的时间窗口,但是当一扇门关住的时候,我想去选择另一扇窗,也不是一件坏事。我在业界的好朋友很多,我知道不论是会计师事务所,还是律师事务所,包括很多的海外投行、海外投资机构,都在与国内的机构进行接洽联手,目的是让企业有一个最佳、最理智、最优化的选择。

第二点建议,一个企业的上市,虽然我们一直把上市叫做融资,但是企业如果以上市融资作为主要目的话,我认为是短视、是有局限的。特别是我们中国的企业,拥有海外的业务渠道、海外的产品的时候,在海外的选择上市,可能就不是因为关了一扇门,而要开一扇窗,因为那是一个资源优化的选择。

就像我们现在,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难道真是为了融点钱吗?不一定!我们融人民币、融美元、融欧元,融任何钱,它背后所带来的是商业拓展机遇、机会和资源。所以我们选择不同的上市地、选择不同的交易所、选择不同的时间上市,都需要对我的企业战略规划、资本供给的需求,做一个周密的详细的分析研究和策划。

第三点,还有一个小小的预期,我认为在海外上市变成了一个低谷之后,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的接轨,随着将来上市制度改革的到位,随着中国经济面向世界,随着中国的产品、技术、工程走向世界的范围更大,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特别是有海外有大量的市场和业务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就成了第一选择,成了最优的选择。因此我认为我们的企业家们,对于引进资金的偏好、机构的特点、上市地的选择,都可以站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以及整体的资源整合的层面来思考,我相信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应该是有利的。对于大家刚才争论的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我也说一句,有比没有好,但是改进的快更好。谢谢各位。

嘉宾对话实录之二:

宋斌:关于中国的并购事业的发展,实际上我们最最关注的是它的需求所在。我从一个小的事情来展开讲。云月投资是中国比较知名、名列前茅的一个美元基金,它的最大特点是控股型收购,第二个特点是深入运营,第三个就关注大消费行业。之所以专注行业、专注股权控股,为什么提到这个事情?因为以云月的观点和实践的经验、成果来看,我们搞并购、我们搞投资是要搞什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经常听人们讲,我做一个好的投资,我找一个好的项目,这个说法并不代表什么。因为我们做投资、我们做并购的目的,一定是要做成一个好企业。企业好,一切都好,企业不好,无论是投资的高手、投行的高手、律师的高手,任何高手出手都无济于事。

在中国这个阶段,确实到了一个大的并购的高峰。这一轮并购的高峰,与前几年有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中国的经济粗放型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海外并购比国内的并购,更热闹、规模更大,因为它是对原料、原材料、能源更多的需求,通过海外的并购,获取资源支持中国国内的基本建设。这个阶段是一个令人特别开心的高速增长的并购阶段,但是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环境、中国的人力诸多条件,对这些并购所带的资源消耗,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所以到了中国今天,将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

大家知道,中国消费升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中产阶级的崛起,在这个阶段,中国本土的相互并购的数量会大大增加。但是也很坦率的讲,在中国做这种并购的准备还不到位。最近国内这两年非常流行的上市公司并购加PE,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化、直接化的一种并购的雏形。因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需要鞋子就买鞋子、需要帽子就买帽子,是一个直接的需求和简单的满足。在未来的十年中,中国的企业的并购,特别是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并购数量会非常大。我们的主题就是行业的整合,因为只有通过并购的方法、通过并购之后的深入经营和消化的方法、通过对市场产品链、产权链进行整合,才会做成一个好企业。但是我们又面临一个非常大的瓶颈,在我们中国自身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一定会依靠借助海外的成功企业管理经验、海外成功的品牌经验、海外成功的营销经验,以及各种海外渠道,我们会对海外有大量的并购。

中国是一个需要极大满足的市场。我们还会遇到一个并购重点的难题,就是在一个企业当你投资之后、当你发展到一定的瓶颈之后,当你要经过并购进行快速超越式发展的时候,你缺的是什么?缺的不是钱,缺的是人,缺两类人。第一类人,我们叫做金融产业家,就是单独做金融,他是个投资家,但是他一定有很强的产业意识。同样是到了一个企业去做CEO,这个CEO没有金融意识,就不是一个最高明的CEO。同时第二类人,就是我们还希望有产业金融家。当一个有丰富产业经验者,还有金融的意识,这种人是谁?这种人就是我们中国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具有了产业金融家的意识,他会寻找金融产业家,共同完成发展的过程。

我们又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中国目前肯下笨功夫的机构比较少。在中国股权投资的前期,我们更多的是靠着Pro-IPO的制度红利在发展。到了今天股权投资在向两个方向分化。第一类是向早期走。早期走的核心,是技术比较好,但是中间是不是有赌的成分呢?如果我们空心化了、虚拟化了,也只是过程理想化了。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需要科技金融家和金融科技家来做。

第二类是往后期走,后期走就是以控股、并购为核心投资,整体上推动各种企业发展,最终为中国塑造一批真正的好企业。我们再讲一点,在今天这个时代,中国不会再走回到以消耗资源、损坏环境的这种粗放式、粗暴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中国的企业,下一步要发展成为一个好企业,确实是要在深入运营方面,投入最大的力量。搞股权投资的最喜欢讲的是,我们会来做投后管理。但大家知道投后管理是两个概念。第一个是投后对股权的管理,第二个是投后对企业的管理,而后者是中国出现好企业的最大基石。

刚才陈晓阳教授讲的非常重要,做一个好的并购,与做一个好的投资,条件都是一样的。首先在做一个并购和投资的时候,看你从中是助动力还是主动力。如果说是你助动力,对这件事情没有全部控制,是被迷迷糊糊的拉进“洞房”,这个是很危险的。第二个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有落实力,还是只有想象力。我们经常看到,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企业,去投资并购的时候,设想的是一件事,但是他很难做到。不能做到的原因主要是经验和团队不足。云月投资负责投资的合伙人,只有我们三个人,但是我们做运营的团队人数更多。也就是说,当我们把我们的运营合伙人派到所投资的企业做CEO的时候,一定是有了主动力、控制力,有了刚才我讲的落实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谢谢大家。

Lun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