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lusive Interview from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on Lunar’s Partner

编者按:最近《首都金融家》创刊号刊登《国际融资》杂志对云月控股(Lunar)执行合伙人、中国/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执行副会长宋斌先生的专访文章,现转载如下:

大力发展股权投资是中国现代金融体制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超常快速生长,中国股权投资基金行业迎来最好的转型发展时机,更需积极总结和借鉴国际产融结合企业并购经验,充分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国富民的作用。那么,完美的并购需要实现怎样的融合?联合国投资责任准则(PRI)如何影响投资机构的投资活动?在中国消费大升级时代,消费领域哪些行业存在巨大投资机会?消费领域的传统企业如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成功转型升级?在新一轮财富增长中,股权投资的机遇在哪儿?带着读者关注的诸多话题,《国际融资》杂志记者独家采访了云月控股(Lunar)执行合伙人、中国/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执行副会长宋斌先生。在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宋斌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产融结合投资并购理念与经验,以及对股权投资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专访内容全文链接:《何为最好的企业并购》https://www.sohu.com/a/221749983_498851

 

人物素描

宋斌先生是全球知名并购基金云月控股(Lunar)的执行合伙人,同时也是中国\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执行副会长。他长期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外知名金融机构工作,从事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投资银行、金融投资、财富管理及经济研究,拥有三十余年产融结合的专业经验和丰富成果。

宋斌先生年轻之时,著名的首钢是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他曾在首钢设计院、首钢机电公司、首钢集团总公司从事科研设计、产业研究和企业管理工作,见证并参与首钢改革发展的辉煌历程,以及中央支持、金融起步、海外并购、跨国经营、管理现代化等重要历史时刻及项目,进而专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政策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宋斌先生入选奉调新组建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先后担任办公厅委主任办公室副主任、信息调研处处长等职务,在国务院综合经济部门的长期工作经历,更有利于从全视角多维度观察思考分析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与产业发展问题,探索产融结合支持中国企业超速发展的路径。

机遇总是青睐有理想、有准备、有善缘之人,2001年宋斌先生受邀南下上海,回归产融结合知行合一最前沿,共同组建中国第一家产业资本控股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先后出任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及兼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董事,中银投资浙商产业基金首席运营官,TSF母基金总裁等职务,实现了从企业管理者成长为党政机关干部,进而向投资银行及金融投资专家的转变,再没有离开致力于产融结合事业的专业主线。现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每天怀以感恩求知之心,依然不断学习研究探索,欢喜往来于京华沪上、大江南北、粤港之间,为投资人服务、为企业出谋划策、为行业真情鼓与呼,为财智联动、产融结合、企业发展、实业强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Investor Relations | February 10, 2018

宋斌出席全球PE北京论坛 主持中国PE/VC行业评选颁奖典礼

2016年12月10日,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全球PE北京论坛,以及与财新传媒及智库联合举办的2016中国PE/VC行业评选颁奖典礼,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举行。云月投资合伙人、中国/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执行副会长宋斌出席论坛,上午主持专家嘉宾主题演讲和《中国股权投资基金手册(2016年版)》发布仪式,下午参加平行论坛专题对话,当晚主持中国PE/VC行业评选颁奖典礼。

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会长邵秉仁、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助理温琤致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中投公司副总经理祁斌、全球新兴市场股权投资协会主席Robert Zwieten等领导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云月投资合伙人宋斌、首钢基金董事总经理游文丽、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中科招商联席总裁吴碧瑄、江铜有邻董事长李昊、华融渝富董事长白国红、招商致远资本董事长李宗军、尚融资本合伙人董贵昕、清控资产专务副总裁志鹏、亦庄国投总经理唐雪峰、歌斐资产CEO殷哲、前海母基金主管合伙人李思平、中关村并购发展促进会监事长孟兆辉、盛世投资总裁张洋、小村资本合伙人郑赞表、尚高资本中国基金副主席路跃兵、国富资本董事长熊焰、深创投副总裁钟廉、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成九雁、香港创业及私募投资协会会长曾光宇、毕马威中国合伙人古军华、信中利资本董事长汪潮涌、中金甲子董事长梁国忠、IDG资本资深合伙人李骁军、尚珹资本合伙人张顺、基石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小红、文化中心基金总裁姬连强、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易泽资本董事长蔡怀军、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刘泽辉、华映资本中国合伙人季薇、光大瑞华管理合伙人徐放等,围绕股权投资与科技创新、并购、母基金、退出、TMT投资、文化投资等专题,同与会者分享精彩观点和宝贵经验。

云月投资合伙人宋斌在全球PE北京论坛专题对话上讲话实录

非常感谢终于有机会由提供服务者变成了接受服务者,下午由邓锋轮值主席接手主持,我感觉轻松了很多。首先自我介绍,上午我扮演的角色是为大家服务的执行副会长,下午回归本职工作是股权基金投资。我所在的云月投资Lunar Capital,主要是以成功并购投资而知名的业内机构,在国内有一系列项目投资,特别专注控股投资,专注消费行业,专注企业平台,专注深入运营,专注创造价值,业内称为云月模式,有点闷声发大财的味道。

回顾2016年,展望2017年,包括2018年,就股权投资行业而言,都不是一个特别有波澜壮阔事情发生的年代,可以讲是冷热不均。其实冷热不均是常态,不再是一个特殊的状态,而恰恰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出现两种机会。第一种继续往前走,不是投资阶段往前走,而是往科技发展的深处走。第二种是继续往难处走,从最困难的地方拿效益,以控股收购、投后管理、深入运营,从加强管理、改善经营、市场创新中要效益,这是所存在的最大机会,后两年对于并购来讲,都有极好的机会。

投后管理价值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大部分所讲的投后管理,还是投后的项目管理,而真正能够产生价值是投后的企业管理。投后的企业管理,需要具有大本事、大智慧、大能力、大资源来做,而投后的项目管理,则需要通过大系统、大组合来做,两个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不是一回事。

海外并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简单地到海外购买实物资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外PE并购。并购的一定是有经营价值的资产,而不仅仅体现在账面数字上。2016年,云月投资在中国的投资,全球的募资,中国及海外的项目退出,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正是因为在经济波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企业家,都更看好通过股权基金并购,提升企业价值的模式。

并购成功与否,重点在于真假之分,体现在有没有真实的需求。我们做的是美元基金中国并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前后各八个字意味着什么?中心是中国需要什么。“中国”代表强国富民,我们所做并购,要看是否符合强国富民的需求。“强国”就需要制造业发达,IT业进步,科学技术提高,“富民”就是满足国民百姓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健康生命,高尚生活,这些都是对我们有真实要求的事情。如果只是到海外买回账面上所谓的资产,意义就不真实。真正意义的体现在于,PE在中国已经有一系列的产业布局,一系列的企业投资,而所投的这些企业发展中,本身缺少某一部分有价值的技术、企业和资产,我们去海外收购回来,对于我们所投的企业,所投的产业链,第二步、第三步的腾飞,就有很大的价值。例如我们投资控股了著名的小星辰集团英氏童装,在中国婴童产业生产厂商中,我们的产品和电商都做的最好。在企业生产销售不断取得很好发展后,我们发现在产品创新方面,在服装设计方面,觉得还缺一块,怎么办?我们在意大利收购两家优秀的设计公司,通过这个高质量的并购,提高小星辰整体的产品水平、销售水平、经营水平,能够达到很大的效益。

邓总刚才问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并购确实不是简单的一买就行了。外国人是朋友,也是常人,既有诚实的,也有狡猾的,这个时候怎么辨别和动作呢?首先我们要发挥团队特殊优势和综合能力,将对海外文化及经济有深入了解的人才充分运用起来。同时我们还必须做结构性的收购,比如我们在意大利不止收购了一家,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把两者优势结合起来,在经营管理上互相借鉴,在国内对接不同的产品梯度,才更有利于并购效益达到最大化。因此以扎扎实实企业经营的方法,找到有价值提升作用的资产以及运营人才,才是基于真实需求的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产业与资源的全面对接。虽然云月自身是以消费行业为主导的并购基金,但是我们在技术引进方面也有所关注,例如医疗、医药、食品添加剂、健康营养品等方面的投资机会,海外确实有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对我们的投资和企业有很好的借鉴。但是消费行业的整合难度,是否比技术上的并购容易一些呢?我的本行原来是搞技术出身的,将近三十年前就曾组织搞科技情报,专门研究国外新技术引进问题,对比下来可以知道,管理与技术不是同一方面的问题。当你做消费品行业海外并购的时候,实际体现的是对经营管理方法、模式的优化选择,以及对市场资源的整合运用的能力。而PE/VC搞科技引进,则重在对技术前沿性的把握,特别在于对适用技术的把握,需要非常强的技术前沿钻研能力,加上产业化判断能力。

展望2017年,中国经济还是在L形筑底过程中,企业界产业界都处于动荡调整过程中,而对于像云月擅长控股并购、改善业绩的投资基金,恰恰正是能够大展身手的最好时机,这是因为企业遇到外部严峻挑战和内部管理瓶颈之时,更需要产融结合专业机构的出手帮助。同时由于未来几年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加富裕,整个消费能力会增加。消费升级成为大的浪潮时候,整体上对于产品服务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而深入运营型的投资机构,才有能力更好满足。新的一年投资重点还是在刚性需求上,比如食品、服装、医疗、教育,这方面投资机会较多,整合的机会更多,企业家非常欢迎PE参与共同发展,而上市公司联手具有专业能力和海外资源的PE开展并购也是很好的选择。

Investor Relations | January 1, 2017